0755-82790595

设计记录足迹 同步世界精彩


小学生做的文化墙?超乎想象!

2025
08/02

在这所学校的版画文化空间中,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:

如果校园空间本身就是一块版画板,它该被谁雕刻,又该呈现怎样的图像?

我们的答案是:由学生雕刻,由地方文化、当代语汇与个体表达共同构图。

矩合数字AI校园文化不追求装饰意义上的“文化景观”,而是致力于构建一个“正在发生”的校园文化现场。

在这个项目中,我们将校园视为一个“可被书写”的结构,我们希望通过空间的介入,让学生的创作有场可依、有物可载、有感可触。

空间即版画:从二维走向三维的设计语言

我们尝试打破“展览空间”的固有边界,将版画以植入主楼中庭。鸟群穿越空间旋涡飞翔而出的构图,源于学生对于“梦想”“城市”“成长”的集体构想。这不只是“展示学生作品”,而是将他们的创造力、理解力和地域认知,转译为公共记忆。

为了实现从平面画稿到立体空间的精准转化与持久呈现,我们引入了创新的工艺:学生的版画原作经过高精度3D扫描,结合数控雕刻技术进行深度复刻。立面浮雕、墙面肌理、材质选择都延续了“版画的触感”——我们在数十种材料组合中反复测试,历时60天的环境模拟验证,最终选定最优方案,确保户外空间的版画元素经久耐晒。

植入岭南脉络,锚定文化根系

在过道尽头,主线围绕岭南文化展开。我们提取【锅耳墙】这一岭南传统建筑符号,以弯曲起伏的墙体构型模拟其建筑节奏,再以青砖比例的学生版画嵌墙替代传统砖瓦,形成“岭南建筑+学生创作”的双重叙事逻辑。这些创作围绕红色精神、职业梦想、本地建筑与城市记忆展开,每一块“砖”都不是装饰,文化不再来自上而下的“灌输”,而是生长于学生手中的“共同构建”。

打破展示边界,重构文化日常

在庭院区,如何将学生版画精准、生动地复制并融入这一特殊位置,是项目的一大挑战。我们运用前述的3D扫描与数控雕刻工艺,成功将学生作品复制于此,沿楼梯的斜坡墙体、楼梯的侧面也嵌入了大量浮雕化版画。这一切的目的,是将艺术嵌入流动线索中,让学生在行走之间与作品发生视线关系,逐步从“过路者”变成“驻足者”,再成为“参与者”。空间不再是一堵隔离的墙,而是一面不断被触碰、被理解、被记忆的“文化幕布”。

当版画不再挂在展墙上,而是走进楼梯、廊道与转角,它便不再只是“美术作品”,而是可以不断被更新、被共创、被再次书写的“开放系统”。以空间为纸、以材料为墨,在校园中生长的一种文化语言。


上一篇:从基因螺旋到四季光影,这所学校用设计讲好创新故事

下一篇:原来非遗还能这样用!这间教室,值得每一个老师参观